杜仰山簡介
祖父杜天賜,字仰山,號爾瞻,別號景軒,生於*農曆丁酉年民前15年12月19日 (*註1),民國57年(1968)逝世。祖父的原生家庭姓蔡,六兄弟中排行老大,幼時過繼給姑姑。養父(姑父)杜金澤,為迪化街綢緞大批發商,世居大稻埕,於祖父11歲時過世,家業旁落。祖父為名詩人趙劍樓先生弟子(詩:《壽趙一山夫子古稀晉一大慶》,乙丑年,民14,1925),著有《讀豳室詩草》(有手稿)與《景軒隨筆》(無手稿)。祖母杜曾玉真,也會吟詩作對,祖父與祖母育有十名子女,但不幸早年即失去了五名年幼聰慧的子女(長男伯端、次男、長女、四女采芬、六女芳子)。另五位子女今日都已是曾/祖輩,大姑采繁(二女),二姑采蘋(三女),父親春煌(三男),叔叔炳銓(四男),小姑采瓊(五女) 。
己卯年(1939,民28)五月痛失七歲的四女采芬,祖父與祖母為詩《哭四女采芬》刊登於詩報(昭和14年8月 16日)。後移居大龍峒,號住處為「讀豳室」見《夏日讀豳室書懷十二首》。八月與友人投資礦坑,在番子坑遭蛇囓,為詩《八月十七夜遭毒蛇囓右足指三首》,八月廿六夜返家,詩中感慨「他鄉遜故鄉」。辛巳年(1941,民30),祖父母再度痛失九月大的幼女芳子,為詩《哭六女芳子十二絕》。
此後祖父投身修造經書,包括《妙蘭因果錄》(台北覺修宮,1941,民30)、《醒夢金鍾》(基隆代天宮德馨堂,1944,民33)、《王母娘娘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》(台北拱南堂,1950,民39)、《瑤池老母十六部金丹》(台北餘慶堂,1950,民39)。父親抄錄的《讀豳室詩草》收錄完整詩作由民國十三年至民國三十五年(1924 - 1946),之後的詩作手稿較少,見於《臺灣詩壇》與《自立詩壇》。
乙酉年(1945,民34),祖父染虐疾幾乎喪命,父親謂「起死回生」,見詩作《喜臺灣光復同題七律四首》。1946年(民35)祖父受聘於建中教授漢文,同時二姑和十五歲的爸爸也進入建中工作,有兒女幫忙,一家七口生計終得穩定。後由於政府推行國語運動,建中要求以國語授課,祖父改任教於大同中學。1948年(民37),祖父受聘於臺灣省通志館修纂史書,並著有《臺灣藝文之今昔觀》。
父親杜春煌十五歲起於建中以工代職,十八歲正式擔任職員,夜間就讀於台北市立老松初商及省立台北商業職業學校,廿一歲考入台大經濟系,大二考取普考, 1955年(民44)父親就讀大三,考取高考,祖父喜極為詩《春煌兒及第全國性高考喜極勗之以詩》,好友黃春潮先生為詩《老友仰山見示勗兒詩次韻奉和》,吳夢周先生詩《仰山勗兒有詩次韻奉和》。
丁酉年(1957,民46),祖父六十大壽,友人為詩祝壽《讀豳室主人六秩榮壽酬唱錄》,目前有手稿《坡翁生日日六十自壽八首》。當時父親與叔父皆於軍旅服役,詩中言「甚慰兒曹能奮勉,春歸可喜卜團圓」。
庚子年( 1960,民49) ,移居牯嶺街,為詩《移家四首》。同年寒露日祖父邀請星社好友於讀豳室小集,吳夢周先生贈詩《寒露日星社同人小集讀豳室即贈主人》,陳覺齋先生贈詩《寒露日仰山來招飲因感冒未痊寄意》,蔡癡雲先生贈詩《寒露日讀豳室小集賦贈仰山老社弟》。辛丑年(1961,民50)仲秋,祖父再邀星社同人小集,寫下《仲秋念九日讀豳室小集賦贈癡雲騰嶽夢周》。
乙巳年(1965,民54),舉家移居東園街,早期東園街想必是枝葉扶疏充滿綠意,祖父寫下《東園早春》、《秋日江介》、《地偏》、《雨後》等描寫恬適家園的詩。丙午年(1966,民55),爸爸於第一銀行外派日本講習,祖父作詩《送春煌兒東之日本》。
丁未年(1967,民56),在《讀豳室夏日漫興》寫到在東園街的生活「讀豳室號卅年前,隨遇村居覺靜便。天眷老來容膝地,舌耕而外好安禪。」祖父與吳夢周先生相交逾半世紀,好交情見於《初夏過枕肱室賦贈夢周同社》「論交五十載,白頭相見親。小病瘦容顏,卻欣健精神。」《丁未立秋日喜夢周同社過訪》「君念金石交,遠臨讀豳室。抵掌話平生,儘多肺腑出。僂指五十年,光陰似梭疾。互慰兒長大,勤奮以專壹。」
戊申年(1968,民57),祖父在自立詩壇刊出詩作《殘春病後遣懷》(民國五十七年五月七日)是目前手上剪報與手稿可記年的最後一篇。感謝《全臺詩》編纂研究人員提供另一篇更晚近的作品《戊申詩人節書懷》(自立詩壇,民國五十七年六月三日)。祖父直到晚年仍然筆耕不輟,他的詩作不僅可視為一部橫跨半世紀的傳記,也讓子孫們能窺得近百年來臺灣的樣貌。
孫女杜志娟根據父親口述與手稿剪報整理,容後補正 2016/7/25於溫哥華
*註1補正:生日為“農曆民前15年丁酉年12月19日”,換算西曆應為1898年1月11日,但早期都是以農曆紀錄所以有點混淆,補正日期:2023/10/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