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2006

[讀豳室] - 我的祖父杜仰山

Image
讀豳室 圖說:《台灣詩選》第92頁 「杜仰山,名天賜,號爾瞻,別號景軒,以字行。民國前十五年生於臺北,故名詩人趙劍樓弟子,為星社友,世業儒,性恬退,私叔少陵子瞻,故詩多憂民愛物,有聲於時。中歲好道,教學自娛。著有《讀豳室詩草》及《景軒隨筆》」 我的祖父杜仰山 和爸爸說起,想整理祖父的手稿,爸爸給了我兩大袋。有詩稿,還有兩本從小幻想著有那麼一天能看懂的手繕唐詩集,一本是硬筆字,一本是毛筆字。今天仔細一看,是「重訂唐詩別裁集 長洲沈歸愚先生評選」。 祖父在我出生之時已離世五年,小時候常聽祖母說起,夢見阿公手牽一男孩一女孩,過不久我和堂弟即出世,我們只相差一個月(去年回台,堂弟已經有了個活蹦亂跳的小男孩宥誠)。 不曾謀面的祖父,戰時及戰後活躍於台灣詩壇,從網路的零星資料得知,祖父曾與友人共組「星社」,並發行「台灣詩報」(註一)。手稿中與許多是給星社的詩作,大量的予友人詩、記遊、景物。讀古詩對我這個句讀不明的F世代來說,的確相當困難,但這些珍貴的詩稿,將是研究祖父的思想的重要史料。 母親提起,祖父是當時少數教導易經的先生,每每看三國志就會端坐。上網一找,看到了關於「鸞堂」的資料,提到鸞堂崇拜的主神為恩主,也在重要鸞生中也提到祖父的號爾瞻(註二),幼時常聽祖母說恩主公,祖父的師作中也一再提到覺修宮,相信從台灣鸞堂這部份來找尋資料,可以得到更多祖父在詩作之外的作品和意識型態。 從我有記憶以來,家中都懸掛著一幅匾額寫著「讀豳室」,始終不知為何阿公名之為「讀豳室」。手稿中許多是友人贈祖父詩,多提到在「讀豳室」相聚,終於讓我在阿公的手稿中看到,原來是少時讀豳風仰慕之。大姑的名字「采繁」即取自「豳風」中的「七月」:春日遲遲,采繁祁祁。 祖父景仰杜甫,詩作多憂國憂民,文人性格,不懂得爭名謀利。在祖母的建議下才謀教職。日治時期曾在警察學校教漢文,媽媽常提起祖母說的故事:當時日本政府要抓漢學家,警察循名冊到了家門口,其中一名警察曾是阿公的學生,於是故意對同僚大喊「杜天賜這名字聽起來就不是漢學家,走啦走啦!」阿媽在家中聽到,趕緊將阿公藏起。幸好警察也就真的一走了之。媽媽說,阿公的好友吳夢周先生曾被警察抓去關了好久(待考證)。 網上嘗試找更多的史料,以「星社」、「台灣詩報」搜尋,所得史料並不多,不知是否有機會能找到當時的台灣詩報。目前手上的資料有手稿、詩集的剪頁及剪報,卻沒有「台